图书介绍
自然辩证法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吴国林主编;肖峰,陶建文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35506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19页
- 文件大小:179MB
- 文件页数:337页
- 主题词:自然辩证法-概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自然辩证法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1
二、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2
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3
四、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4
阅读材料5
思考题6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9
第一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9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性9
一、实在的涵义9
二、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11
三、时间、空间与物质14
四、量子态:一种新的资源16
五、人工自然观17
六、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19
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的系统性与层次性21
一、系统的涵义与描述21
二、部分、整体与突现22
三、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5
四、层次的涵义与层次的基本规律28
阅读材料31
思考题32
第二章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33
第一节序、信息与熵33
一、演化的基本概念33
二、经典信息、量子信息与实在35
三、熵与熵增原理37
第二节 自然界的自组织演化的条件39
一、贝纳德对流39
二、自组织演化的条件40
第三节 自然界演化的复杂性43
一、混沌及其基本性质43
二、复杂性的基本特点45
第四节 历史上的自然观47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47
二、数学自然观48
三、机械自然观50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及其发展54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54
二、生态自然观56
阅读材料63
思考题65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工程观69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69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特征69
一、经验特征69
二、理性特征71
三、实践特征74
第二节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家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76
一、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76
二、整体主义科学观80
三、证伪主义科学观82
四、历史主义科学观84
五、建构主义的科学观88
阅读材料89
思考题92
第四章 技术观93
第一节 技术的界定及其本质93
一、技术的一般定义93
二、技术与科学96
三、技术的本质103
第二节 技术的演化发展106
一、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106
二、技术演化的过程110
阅读材料117
思考题119
第五章 工程观120
第一节 工程的内涵120
第二节 工程的特征122
一、工程活动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122
二、工程具有特定的实现目标123
三、工程与环境相互影响123
四、工程是一个动态过程124
五、工程需要最优化124
六、工程包含不确定性与风险性125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关系126
一、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126
二、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区别129
阅读材料132
思考题135
第三篇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工程方法论139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139
第一节 演绎、归纳和辩证思维方法139
一、演绎法与科学约定论139
二、归纳法及归纳问题143
三、演绎与归纳的辩证关系147
第二节 科学解释的方法150
一、演绎-律则解释模型150
二、归纳统计解释模型151
第三节 问题猜想的创新思维方法153
一、创新思维方法的起点——怀疑与悬置153
二、波普尔的问题猜想法157
三、科学猜想的非逻辑思维方法160
第四节 科学事实164
一、经验事实和科学事实164
二、科学事实的特点165
三、科学事实的作用166
第五节 科学实践167
一、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167
二、科学观察的涵义及类型168
三、科学实验的涵义及功能168
四、基本的科学实验类型169
五、科学仪器的作用170
第六节 观察实验中的认识论问题172
一、观察和实验的理论负荷172
二、观察的客观性174
阅读材料175
思考题176
第七章 技术方法论177
第一节 技术方法的一般研究177
一、技术认识的方法论基础177
二、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179
第二节 技术活动的方法182
一、技术思维及其特点182
二、技术活动的一般方法184
第三节 技术解释188
一、技术规则的解释189
二、技术客体的解释191
阅读资料194
思考题199
第八章 工程方法论200
第一节 工程方法的内涵和外延200
一、工程方法的涵义200
二、工程方法的分类200
第二节 工程的系统方法201
一、工程活动的两重性201
二、工程的系统性201
第三节 工程系统方法论202
一、工程的系统方法论概述202
二、工程的系统方法论203
三、层次分析法205
四、工程环境分析法207
五、工程评估方法209
阅读材料213
思考题214
第四篇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论217
第九章 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社会关联217
第一节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与工程217
一、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217
二、作为社会建制的技术218
三、作为社会建制的工程219
第二节 科学、技术和工程的社会共同体220
一、科学共同体221
二、技术共同体222
三、工程共同体223
第三节 科技和工程的社会运行225
一、科学、技术、工程在社会中的整体化225
二、R&D中的科技与工程的一体化226
阅读材料228
思考题228
第十章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229
第一节 科技发展的社会效应229
一、科学技术与现代社会的特点和走向229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30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变迁231
第二节 科技发展的社会建构232
一、科技发展的社会推动232
二、科技发展的社会评价234
三、科技发展的社会选择235
四、科技发展的社会调节236
五、科技发展的社会制约237
第三节 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238
一、科技与社会的双向互动238
二、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度量分析239
三、科技兴国与国兴科技的和谐统一240
阅读材料241
思考题242
第十一章 科技与人文243
第一节 科学发展的社会效应243
一、人猿揖别的标志243
二、人的社会进化的手段244
三、提高人的能力的基础245
四、人的生存条件改善的依托246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人文问题246
一、科学技术与人的善与恶247
二、科学技术与人的尊严248
三、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249
第三节 呼唤两种文化的融合250
一、从科技与人文到两种文化250
二、从分裂到融合251
三、走向融合的路径252
阅读材料253
思考题255
第十二章 工程的社会人文向度256
第一节 工程与社会256
一、工程的社会性与“社会史”256
二、工程与科技的紧密结合258
第二节 工程与人文259
一、从工程的人文向度到工程善259
二、工程伦理与工程的人文教育261
阅读材料262
思考题263
第五篇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267
第十三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267
第一节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267
一、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267
二、向科学进军268
三、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268
四、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269
五、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269
第二节 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270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70
二、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271
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71
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271
五、进行科技体制改革272
六、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272
第三节 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273
一、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273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74
三、科学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274
四、重视和关心科学技术人才275
五、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法制建设276
六、科学技术伦理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277
第四节 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277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77
二、加强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78
三、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278
四、重视科学技术和环境的和谐发展279
五、选择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279
六、大力发展民生科学技术280
阅读材料280
思考题281
第十四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282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形成282
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背景282
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284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285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285
一、科学技术功能观285
二、科学技术战略观286
三、科学技术人才观287
四、科学技术和谐观288
五、科学技术创新观289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289
一、时代性289
二、实践性290
三、科学性290
四、创新性291
五、自主性291
六、人本性292
阅读材料292
思考题293
第十五章 创新型国家建设294
第一节 创新型国家的内涵、特征与形成294
一、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294
二、创新型国家的特征294
三、创新型国家的形成295
第二节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297
一、世界新科学技术革命使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革297
二、科学技术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298
三、我国已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学技术基础和条件299
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300
第三节 核心技术及其与产业创新的关系303
一、核心技术与产业创新的涵义303
二、核心技术之源304
三、核心技术驱动产业创新305
第四节 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306
一、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306
二、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307
三、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307
四、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307
五、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308
第五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308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类型308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309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310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310
阅读材料311
思考题312
附录 常见逻辑符号与推理313
主要参考文献315
后记318
热门推荐
- 1293003.html
- 1323627.html
- 3626921.html
- 1307407.html
- 3624750.html
- 2453089.html
- 2306078.html
- 3030434.html
- 354867.html
- 14920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4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85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43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731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521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61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264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10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826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7814.html